這天一早我們來到了第三天的第一站卑南大圳水利公園+利吉惡地與小黃山
利吉惡地位於台東市北郊的卑南溪畔,沿著台東大橋西側通往利吉村的鄉道往北走,
過了利吉大橋後約400公尺,可以看到路旁出現一大片佈滿雨蝕溝的不毛山壁。
這兒就是素有「台東地質國寶」之稱的「利吉混同層」露頭。
以上資料來源: 花東縱谷 國家風景區
▲▼而現在的我站在對面卑南大圳水利公園遠遠的看這它 忽然感覺它跟月世界地形有點像耶
▲▼卑南大圳
卑南大圳最早資料在民國前14年(1897)
遠在日據時期,為了東部開發
從岩彎引進卑南溪溪水
橫貫台東平原至台東新站
永樂里、豐源堤防一直到知本農場
於1936年完成
成為當時東部最大的一條水利防洪的灌溉渠圳
所以說
卑南大圳一直扮演著台東平原生命甘泉的角色
灌溉率約為208~360公頃/C.M.S
灌溉區的農作物有:
水稻、釋迦、荖花、荖葉、蔬菜等
受益民眾達10萬人~
以上資料來源:網路
▲▼卑南大圳水利公園
▲▼卑南大圳水利公園
▲▼卑南大圳水利公園 一朵不知名的小花
▲▼卑南大圳水利公園
▲▼卑南大圳水利公園 這裡景色真美 可惜沒有藍天白雲的天氣 不然倒影會更加美麗
▲▼卑南大圳水利公園
▲▼山頭那座山不知道是哪裡 會是
▲▼卑南大圳水利公園
▲▼剛剛在遠處看到 現在來到它身旁
利吉混同層是由顆粒極細的泥岩所組成,其中混雜許多黏質礦物,
因此它的孔隙很小,滲水性及透氣性也很差。雨水只能沿著地表侵蝕,
沖刷成一條一條的雨蝕溝,進而形成眼前這一大片面貌猙獰的惡地面貌。
五節芒、銀合歡、相思樹和車桑子是這兒最常見的優勢植物,
它們多半生長在堆積了大量崩塌土石的下層;
黃連木和台灣蘆竹則生長在崩移面及雨蝕溝的上方。
與利吉惡地相隔著卑南溪的對面山腳下,有一片寬達兩公里餘的斷崖景觀,
這是屬於中央山脈末端的卑南礫岩遭到雨水沖刷後形成的,俗稱「小黃山」。
不同於利吉惡地屬於菲律賓海板塊的前緣,
卑南礫岩則是屬於歐亞大陸板塊的一部分,因此前來利吉惡地一遊,
就如同來到一處可以觀察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擠壓運動的天然地質教室一般
以上資料來源: 花東縱谷 國家風景區
▲▼裏還有木棧道可以進入利吉惡地區
▲▼可惜我們這次只走到這裡就沒再進去了 下次有機會 再更親近它這利吉惡地
哈尼.廖大哥.阿榮兄
▲▼利吉惡地後我們再往前進 來到一所迷你學校 "富山國小利吉分校"
後方種滿了水果
(旅遊日2013.04.11~14台東4天3夜)
這趟行程 : 台東。知本國家森林遊樂區
台東。台東森林公園(琵琶湖) → 台東。富山護魚區與水往上流
台東縣。卑南鄉下賓朗部落 → 台東。卑南大圳水利公園+利吉惡地與小黃山